第(2/3)页 前面两道旨意涉官场,第三道旨意关注的则是百姓。 经户部尚书夏原吉提请,朱允炆下旨,百姓夏税、秋税基准调整为二十二税一,山区、不适宜耕种之地,以其他货物折色,税率基准调整为二十五税一。 迁都最惠民的不是什么大赦天下,顾正臣不喜欢搞大赦,被关押起来必然是有原因的,不分青红皂白放出去,对受害人不公平。但乔迁之喜又不能不表示,索性惠民天下,降低农税。 虽说税降的幅度不大,但细微的下调更显理性与持续,既不会影响大明财政基础,也不会造成让降税成为昙花一现。 官员关注第一条旨意,商人关注第二条旨意,百姓关注第三条旨意。 朱允炆迁都三把火烧了起来,官员开始收敛,商人开始回归纯粹的商业,百姓开始欢呼。 朝廷的效率很快,只用了半个月的时间,一干衙署纷纷开门,官员安置到位,北京这个新的大明帝都开始了有序运转,传递文书的驿使日渐多了起来。 一辆马车缓缓行进,帘子始终拉开,一个脑袋半探出来,以好奇的目光看着路边的铺子。 马蹄声疾,呼啸而过。 于谦探出身子看了看驿使远去的背影,转过身看向赵术文:赵训导,这才半日,就已经过去了二十三道驿使,是不是有什么事发生? 赵术文淡然一笑:二十三道还是少了,要知道金陵最多时一日驿使八百余。大明疆域何其大,每个 地方错开,三五日发一封文书,天下府州县,都司、卫所,水师,重镇,草原等等,就会有无数文书送到金陵来。 八百余? 于谦有些震惊,连忙问:这么多文书,岂不是有上千件事需要处理? 赵术文抓了抓胡须:你以为在京官员都在忙什么,他们各司其职,每一日都需要处置不少事,日后你步入官场便会知道。勤勉勤勉,这里的勤,说白了就是多做事。若无那么多事需要处置,哪里还需要皇帝勤勉,需要大臣勤勉?你说的上千件事,只是外地公文,要知各司各衙署还有各自的事,皇帝需要处置各类公文…… 于谦愣住了。 原来以为自己够勤勉了,可现在看来,当官员更需要勤勉。未来有一日,自己也可能坐在衙署里被一堆公文围困,想要做成事,就必须有智慧、有能力,可以一眼看出文书中存在的问题,可以找出应对之策,正确且果决地给出批文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