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青木觉得菊花说的比自己更明白,便说是这么回事,夫子开了张书单,让他们照着书单上的书籍买来读。 听了兄妹俩的话,郑长河这才放下心来,随即就高兴了——儿子不用每天都去学堂,家里自然就宽松许多。 于是,一家人又讨论了会夏收的事,直到睡眼朦胧了,才去休息。 方家的农具作坊办得热闹的很,把下塘集上的铁匠和木匠都招收进去了,不仅制造打稻机,顺带也制作那些农具。 因为宋掌柜觉得在下塘集这个地方,打稻机肯定卖的少,还是要运到临湖州和清辉去卖给那些大户豪门才好;但这些常用农具却有极大市场的,所以他就把这块捡起来了。 方家既然涉足这一行当,当然 要全面一些才好。否则的话,说是农具作坊连锄头、钉耙也不制作,那不是笑话么! 材料这块,除了铁料要从别的地方运来,木料自然是要就地采购了。 青木和张槐却跟李耕田说,这山上的树木不能卖。橡子树就不必说了,除非死了,不然肯定是要留着长橡子果儿的,就是死了,那树还能长木耳哩;其他的如柳树、槐树都能种木耳,也不能卖;山上其他的树木,村里还是要留一些才好,往后总能用上,要是卖了的话,难道用的时候再去买不成? 李耕田听了觉得有理,可不能为了这点钱自断后路,要晓得一棵树成材得好些年哩。等秋天的时候村里就要建作坊了,完全不必为了这点钱眼红干傻事。 于是,这些村庄里,就清南村一根树木也没卖。宋掌柜连连称奇。 抽穗后的稻田一天一个样,由青变黄,稻穗儿也渐渐地弯曲、下垂,沉甸甸地随风荡来荡去,很快就到了成熟的时候。 于是,庄稼人就紧张起来,几乎是“磨刀霍霍向稻田”。 菊花家有十来亩稻田,自然是更加的紧张。每天,青木和爹娘几乎天不亮就下田了,拼命地割稻,等太阳出来晒一个上午后,再用打稻机把稻谷打出来。 菊花也紧张了,她想着去年因为有张家、赵家和刘家来帮忙,自家才顺利地把稻子收了回来;今年他们这些人家虽然田地仍然比郑家少,但今年是要种双季稻的,割完稻子紧跟着就要抢栽晚稻,只怕他们没有多少空闲来帮手。 光割稻的话,爹娘和哥哥三个人肯定能应付;割完稻子,还要犁田、耙田、栽秧,这要忙到啥时候? 她就决定割稻的时候下田帮忙—她前世是割过稻的,每年暑假,她都会帮着家里忙“双抢”;不过并没有栽过秧,因为栽秧可是需要些技巧的,不是说栽就能栽。她在读书,也没机会学习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