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“臣愿意带侯将军一起去平叛!” 元乂也没办法了,如今这个局势,就算是他再厌恶侯刚,也必须要保下侯刚。 见到元乂作保,胡太后决定再给侯刚一个机会,她说道:“那就拨付郎卫,授调兵虎符,交于江阳王前往平叛,只诛首恶,宽宥从犯。” 就在这个时候,又有看守本宫门的通值卫前来通报道: “启禀太后,都官尚书广阳王深,吏部尚书崔亮,在北宫门外叩阙,请求拜见太后。” 如今胡太后迫切的要知道宫外的消息,她连忙说道:“召!” 元乂和刘腾对视了一眼,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不情愿。 在封锁北宫的这段时间内,他们是唯一能够影响胡太后的人,这期间他们给胡太后灌输了很多谗言,再次让胡太后开始怀疑清河王,甚至怀疑尚书台的大臣们。 如果胡太后只信任自己,那就可以起到“隔绝中外,操持朝政”的目的了。 但可惜时间还是太短了,胡太后虽然在政治上短视,但是好歹也明白要多听不同的声音,外朝大臣进宫之后,事情就不是自己一方能完全掌控的了。 江阳王元乂站起来,他如今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。 虽然胡太后召见了元深和崔亮,但是也没敢让郎卫打开北宫门,只是用吊篮将二人吊上来。 而元乂和侯刚出去平叛,也要乘坐吊篮下去。 四人正好在北宫城墙上相遇,元深和崔亮见到元乂,恭敬的叉手行礼,元乂淡淡的说道:“军情紧急,我身负皇命平叛,先别过二位。” 元深和崔亮连忙躬身称是,四人交错而过,各怀不同的心思。 —— 时间回到天黑前,尚书台。 都官尚书元深看到了一个机会。 门外的苏泽他是认识的,但是尚书台内的众臣并不认识苏泽。 虽然苏泽说会戍守尚书台,但是众臣依然不确定是不是谎言,万一打开大门之后这些禁军冲进来,尚书台这帮手无寸铁的书生要如何应对? 最好的办法自然是等到洛阳事态平息,尚书台确保安全之后再开门。 但是元深并不这么想。 和他有同样想法的,是吏部尚书崔亮。 吏部曹是尚书台下三十六曹之首,掌管的是选官任官,官员考核的人事大权,吏部尚书也是尚书台的实权尚书。 这位崔尚书和崔光同出自清河崔氏,在任期间不知道提拔了多少世家子弟,在朝堂中影响力极深。 但是尚书台虽然权重,但依然只是一个执行机关,在大魏尚书令都不算是宰相,不要说他们这些尚书了。 崔亮也已经做到了汉人大臣的天花板,他头顶上的尚书令都是大魏宗王,这个职位都是虚职,比如现在的尚书台就没有尚书令带领办公,大事小事都是尚书商议处理的。 想要成为真宰相,就要加门下省的职位,比如领侍中,或者加散骑常侍参知国政。 而想要得到这样的职衔,就必须要获得至尊的信任。 和远支宗王元深一样,崔亮也看到了这个机会。 如果能在这个时候出现在胡太后面前,向胡太后汇报宫外的情况,那必然能够得到胡太后的充分信任。 元深和崔亮都看到了这个机会,两人决定冒险离开尚书台,和声称保护尚书台的苏泽谈一谈。 结果是他们赌对了。 在得到了苏泽的保证和效忠后,尚书台的尚书们在元深和崔亮的带领下,迅速授予苏泽负责南衙卫戍的尚书台命令,苏泽依靠这道命令,迅速控制了整个南宫的局势。 在确定南衙安全,又通过种种手段了解到了洛阳局势之后,元深和崔亮果断进宫求见。 这才有了北宫城墙上和元乂侯刚的相遇。 —— 江阳王元乂好奇的看着恢复秩序的南衙,混乱仿佛从没有发生过一样,等他走出南宫的城门,才对着身边的侯刚说道: “你知道应该怎么办了吧?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