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零二章先贤-《召唤文武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这人在苏烈看来,才觉惊世,他出世后,苏烈直接封他为征南将军,独自建立朱雀军团,独领大军,可见苏烈对他的看重。

    现在朱雀军已经成型,加上陈庆之入品时候,苏烈五次抽奖所得到的十万玄甲

    精骑,都交给李绩统帅,现在朱雀军的战力并不弱。

    李绩出世没多久,范蠡和于禁都踏入品级。

    范蠡入品后,出世的人尽然是郑国,这可让苏烈激动好久。

    这位可是水利大师,对于现在的夏国,是夏国最需要的人才,有他在,可以让夏国遍地都是良田。

    可惜范蠡这样的先贤,被系统定位特殊人才,让苏烈痛失,五次抽奖机会。

    郑国,先天气运紫色,特殊一流人才,战国时期韩国新郑(今河南省新郑市)人,水利专家,韩国水工。

    他是战国时期韩国最卓越的水利专家。

    郑国曾任韩国管理水利事务的水工(官名),参与过治理荥泽水患以及整修鸿沟之渠等水利工程。

    后来被韩王派去秦国修建水利工事,从而“疲秦”,而郑国渠修建之后,关中成为天下粮仓,赢得了“天府之国”的美名。途为他人做嫁衣,要不是秦国受益于他,拥有侵吞六国的底蕴,韩国不至于那么早灭亡。

    虽然郑国作为间谍不成功,但是作为一名卓越的水利专家,治理水患,改变了关中农业区的面貌,使八百里秦川成为富饶之乡。

    郑国渠和都江堰、灵渠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。

    始皇元年(前247),受命入秦游说,建议引泾水东注北洛水为渠,企图疲劳秦人,勿使伐韩。

    秦王采纳其议,命他主持开凿工程。工程进程中被秦察觉此意图欲杀之,他说渠凿成亦秦利,因得继续施工,终于完成。

    是渠从仲山(今陕西泾阳西北)引泾水向西到瓠口作为渠口,利用西北微高、东南略低地形,沿北山南麓引水向东伸展,注入北洛水,全长三百多里。

    利用泾水含泥而有肥效的特点,用以灌溉,并冲压、降低耕土层中的盐碱含量,收到改良土壤的功效。灌溉土地四万余顷,使每亩增产到一钟(六石四斗)。

    “于是关中为沃野,无凶年。秦以富强,卒并诸侯,因命名曰郑国渠”(《史记·河渠书》)。郑国渠工程宏伟,规模浩大,称得上是两千多年前之壮举。

    它用富有肥力的泾河泥水灌溉田地,淤田压碱,变沼泽盐碱之地为肥美良田,使关中一跃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。

    据《史记》记载,此渠修成后,"于是关中为沃野,无凶年。"郑国渠的建成,使关中的干旱平原成为沃野良田,粮食产量大增,直接支持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战争。

    为纪念郑国的功绩,时人遂称该渠为郑国渠。郑国渠和都江堰一北一南遥相呼应,如同张开的两翼,东方六国都处在其阴影之下,秦灭六国到了水到渠成、瓜熟蒂落的时候了。

    他可以为秦国带来这样的好处,现在他出世后,对于夏国的作用也不相信,夏国现在虽然风调雨顺,田地并非都是良田,有了郑国,可以为夏国侵吞东洲,打下无比坚定的基础。

    他的出现苏烈能不激动吗,郑国出世后,苏烈就全力支持他兴建夏国水利,让夏国所有田地为良田沃土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