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七回 唐王出榜擒王氏 张县令贪功败亡-《唐室演义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话说正阳劫坛,长安摇动,诸臣护唐王,逃入养心殿。

    唐王惊魂未定,问曰:“劫坛者何人?”

    裴延龄上前曰:“传闻王氏义子,名曰正阳,赛外所得。”

    唐王曰:“汝速带帅印,入演武厅,点兵选将,长安兵马,尽数使用,捉拿反贼王氏,正阳,速去!”

    唐王言毕,侍官来报,四门守将尽亡,正阳力举千斤闸,出南门出城也。

    唐王,诸臣倒吸冷气,惊惧参半,无人敢言,又有侍官报之,萧光追王氏,死于城外,正阳、王氏南去。

    郜国公主闻,心思逆子逞能,枉送性命也。

    唐王曰:“何人领兵追王氏,捉拿反贼。”

    诸臣惧正阳,恐有去无回,无人敢言。

    裴延龄曰:“启禀皇上,城内无敌正阳者。

    微臣之见,飞鸽传书,下旨个州郡府县,出榜告天下,能擒王氏,正阳者赏千金,封王侯。

    正阳虽大力,不过荒野匹夫尔,重赏之下,必有勇夫。反贼可擒也。”

    唐王许之。遂裴延龄出画像,贴榜文,昭告天下。

    榜文:

    奉天程运,天子诏曰:反贼王氏,亵渎天子,草莽之徒,正阳劫祭坛,辱没帝威,皆死罪也。

    二贼蹿之南方,生擒者赏黄金千两,封王爵,斩杀者黄金五百两,封公侯。

    藏匿反贼救助者,斩其首,夷三族。

    鬼使神差,走马飞鸽。闻擒王氏、正阳者,封王拜侯,皇榜昭示,州郡骚动,起了八路兵马。

    首路河南道节度史柴同,亲率五万精兵,速往汉中来。二路河北道,邢州守将王朗率两万兵逐正阳来。

    三路岭南道,其节度使殷熙乃唐室旧臣,红门之将也。

    闻王氏有难,甚忧之,深思熟虑,得一计策,传副都督李天锡至身侧,曰:“将军必闻京城之变,今王妃出奔,皇上听信谗言,招天下兵马来围剿,吾深受唐室之恩,岂能眼见忠良蒙难而袖手旁观,助纣为虐也。

    我观王妃走汉中,必王成都,投靠世子李纯也。

    吾有一计,使将军前往汉中,救助王妃,平安送至成都,不知将军愿往否?”

    李天锡此人,善于察言观色,深知殷熙为人,领会其意,而迎合其心,故深得殷熙信任,为之心腹也。

    李天锡曰:“大人所想,便小将所驱也。小将必解大人之忧也,不知大人计何出?”

    殷熙曰:“将军领广州、韶州、潮州三州精兵三万,行往汉中,扬言擒王氏送往长安,待见王妃后,护送王妃入成都。使王妃无事,皇上亦不能怪罪吾等。”

    李天锡躬身行礼,曰:“大人之计妙也,可谓两全其美,小将必竭力完成,护送王妃使命也。”

    遂李天锡令命而出,传令召集三州兵将。

    殷府公子殷天禄,今十七岁也,文武双全,少端机变。

    入内见父殷熙曰:“儿臣观李天锡虽常为父亲用事,然为人滑稽,眼闪冷光,暗藏野心,乃两面之人也,不足信赖,恐坏父亲所望,不如孩儿率兵前往,护送王妃,必万无一失也。”

    殷熙怒曰:“汝子所见所闻,不过方城之内,岂敢妄自尊大,谈论长辈也。我于李贤弟相知十多年也,其不知其为人也?汝今后莫出此言,速退去。”

    殷天禄不敢复言,拜辞而出。遂三日李天锡率三州兵行往汉中来。

    四路兵,河东道节度使吕广,尽会二十一州府郡兵,选十万精兵,亲自令兵往汉中来。

    五路兵,江南东道节度使慕容树,尽率州府兵五万,速往汉中来。

    六路兵,江南西道节度使孙显达,尽率州府兵五万,行往汉中。

    七路兵,山南西道节度使沈燕。率州府兵五万,往汉中。

    第八路兵,山南西道节度使法贞,率州府兵五万来汉中。

    正是:

    狼烟萧萧飘华旗,锣鼓雷鸣起浮云。

    长戟铁衣冰霜冷,马嘶官道日无光。

    且说正阳往成都而走,途中卖白龙驹,雇佣马车,载王氏前行。

    非走一日,方入汉中镜内,一路小股人马迎之。正阳止车马,上前观其来意。

    人马近之,队前一人滚下鞍来,拜倒正阳马前,扣头如鸡捣食曰:“小人乃此地虞县,县官张吉才是也。

    慕其殿下贤名久之,今闻殿下护王妃至此,特来拜会。

    小人已扫锦榻净室,备酒候之。

    殿下,王妃不弃寒舍简陋,前望落脚,休养几日,复行之无害也。”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