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舞台上,苏哲突然露出讽刺的笑容,唱到高潮处: 【那马户不知道他是一头驴 那又鸟不知道他是一只鸡 勾栏从来扮高雅 自古公公好威名】 到这一句,有些敏锐的听众已经察觉到不对劲了。 他们提出疑惑: 【难道是嘲讽?用了什么典故,没听出来啊!】 【看表情,好像是嘲讽。】 这时,甘蔗们也在洗地: 【哥哥是先锋音乐,音乐探索从来不看好不好听,你们这帮土鳖!】 【音乐天才,你们当然不懂!】 各种弹幕混在一起,反倒没有引起重视。 主流弹幕还是在说: 【不好听。】 【有点怪。】 【听不懂。】 看到这一幕,制片人终于放下心来,预计苏哲会受到舆论诟病,不再想恳求苏哲留下,呵呵一笑,自信道: “苏哲,多谢你自爆,这下淘汰伱就有理由了,还会引起一波关注,替节目炒作!” 他算盘打得很响,可惜苏哲听不到。 在一阵伴奏后,苏哲继续唱着: 【打西边来了一个小伙儿/他叫马骥 美丰姿/少倜傥/华夏的子弟 只为他人海泛舟/搏风打浪 龙游险滩/流落恶地】 听到这段歌词后,谷逸飞感觉有些熟悉,喃喃自语道: “马骥?罗刹海市?感觉在哪里看到过。” 可惜他虽然是老前辈,但文化功底并不算很深,没有想起蒲松龄来。 其他人更别说了,不客气的说,这帮人肚子里的墨水加起来也不够一瓶。 也就宋晖还有点儿文化,但也不多,才子佳人或许懂一些,志怪却也是盲点。 但蒲松龄毕竟是上过教科书的人物,自然有知道的观众,立即发弹幕: 【我知道了!《罗刹海市》是蒲松龄的!】 【对!我也想起来了,马骥是里的主角。】 【?讲了啥?】 【马骥和龙女的爱情故事吧,反正就是古代常见的幻想故事,穷秀才娶仙女、龙女、狐狸精之类的。】 【这不是关键吧,我怎么记得前半段是以丑为美?】 弹幕很多很乱,观众们也来不及分辨,就听到苏哲继续唱着: 【他见这罗刹国里常颠倒 马户爱听那又鸟的曲 三更的草鸡打鸣当司晨 半扇门楣上裱真情】 讽刺意味更重了,弹幕越来越兴奋。 听懂文艺作品里隐含的讽刺,其实是一种非常愉悦的体验,就是那种—— “大家都没我聪明,只有我懂你”的优越感; 还有“一起直面黑暗”的正义感。 【快去找原文!苏哲绝对意有所指!】 【兴奋起来了!苏哲想说什么?】 恰好苏哲的歌词也越来越露骨: 【它红描翅那个黑画皮绿绣鸡冠金镶蹄 可是那从来煤蛋儿生来就黑 不管你咋样洗呀那也是个脏东西】 “那也是个脏东西”! 从这句起,一句比一句狠,直到最后,苏哲唱出: 第(1/3)页